长桌首位的一个老者,系统工程司司长,李长平。
李长平笑眯眯的说道:“今天的研讨会有很多老朋友,也有一些新客人,我给大家介绍一下。”
他按照坐席位置,一一介绍了几个人。
两位京北大学的教授、一位清华大学的专家。
最后看向周瑞,慈眉善目的说道:“还有周总,开明智能的ceo,以及……优秀的科学家。”
他事后是有仔细查过周瑞的成就的,知道为什么让这么多单位,尤其是总装如此重视。
不问不知道,一问吓一跳,好多东西他都得额外申请才能看……
他本以为这位过于年轻的“企业家”,会被不明真相的“专家”们看轻,结果却看到两个京北大学的教授,老脸都笑裂开了,不断和周瑞挤眉弄眼。
周瑞友善的回应了一个笑容,这两个是“造船厂五十勇士”的人,好像一个叫吴海民,一个叫樊成。
都是他手下的兵。
介绍完毕,终于进入正题,立刻有人上前,每人分发了大量的资料。
周瑞整理了一下,厚厚的一沓,都快赶上一本书了。
这种会议,资料都是随看随发,会议结束还得回收。
《材料耐受问题》
《定位与探测问题》
《实时控制问题》
《着陆辅助器问题》
《姿态调节问题》
《燃料存留问题》
……
周瑞:……
好好好……全是问题……
这些资料册,相当于今天会议的一个个“议题”,光看这厚度,周瑞就能感觉到这会绝不会短。
天黑前能出会议室,就算在座的各位嘴快,可以去当rapper了。
旁边的邱力勋也是一阵头大……之前他几次来也是这样……
一耗就是一整天。
关键是没什么进展……这资料重复印刷这么多次,每次还要销毁,他都觉得为国家浪费纸了……
不过对周瑞来说,这些东西都是难得的航天资料,正式开始之前,航天局也给了新客人20分钟,熟悉一下资料。
周瑞一页一页的翻动,速度不算快,但很流畅。
说到底,任何实际问题,都离不开工程问题,哪怕是全新的领域,对他来说也没有太多壁垒。
20分钟过去,李长平继续主持会议。
“火箭回收技术,是我们一直以来的目标之一,当然,并不是说它是不可或缺的,但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
有着工业体量优势和体制优势,中国航天的建造、发射成本,比西方国家要低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