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朝做仁君 第255节(1 / 3)
朱翊钧明白之所以这么干,其实是为了减重。因为这种造型可以让一匹马拉着就跑,而且能跑很远,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军队的机动能力。
看了一眼不远处的张扬,朱翊钧对他招了招手说道:“放一炮试试,朕也想看看。”
“是,陛下。”张扬连忙答应道,开始招呼手下做准备。
他们动作很快,很快就把桌子椅子都抬到了一个类似观众台的地方来,毕恭毕敬地说道:“陛下,请上观席。”
等到朱翊钧等人坐下,不远处的演练开始了。
在朱翊钧看不见的地方,传来了马蹄“得得得”声,一匹马的身影出现在了演练场上。
马后拉着火箭炮发射车,动作快速到了场地中央。
随后便是人员解马,因为开炮的时候不能让马站在那里。一旦惊马,马匹拉着发射车乱跑的话,那就糟了。先不说准头的问题,主要是怕误伤己军。
四个人很快就把马匹卸了下来,其中一人牵走了大马,剩余的三个人在地上套上了铁环开始钉钉子。这是在固定整个火箭炮车。
很快,整个火箭炮车就固定完成了。
有人坐到了后面的一个小凳上,开始不断地调整火箭炮的角度,用手指不断地比划。这是在调整角度进行瞄准。
不过朱翊钧明白,这种瞄准只能做到一个大概,想做到精准是不可能的,因此只能进行火力覆盖。
不过这种测距方式对于老炮手来说还是很有用的。
木箱子被抬了上来,这几个人快速将箱子撬开,从里面捧出了长达一米多、碗口粗细的火箭炮。
从朱翊钧这个位置看过去,火箭炮的炮身在阳光下隐隐有光泽出现。
这炮弹不是金属的,是陶瓷的。如果使用铸铁的,太重了会影响发射距离;如果使用铜的或者是铜合金的,太贵,朱翊钧太心疼。
可是如果把这个换成是陶瓷的,就没有什么问题。对于大明朝的工匠来说,烧一个固定形状的陶瓷根本就没有什么难度。而且陶瓷造价低、成本非常低廉、爆炸之后的威力非常大;除了运输的时候容易磕碰碎掉之外,基本没有什么太大的缺点。
至于运输的问题,可以从别的地方想办法,甚至可以运送火药到需要使用它的地方去烧制筒子,难度也不大。这火箭炮弹是用来炸的,不需要非要用景德镇的瓷器,只要能烧制就行了。
除了这种一米二长度的,张扬他们还曾经制造过一个长度超过两米的。
那个结果,
啧,
朱翊钧就直接摇了摇头。
经过反复的实验,最终确定了一米二的这个规格。当然了,如果再往小的做也不是不可能,也有做了很多各种各样的型号,还搞出了一种单兵携带的型号。
这种火箭炮弹型号长度只有四十厘米,非常小巧,可以背在身上。但即便是这种小巧的,射程也能达到八百米。如果在山地作战的时候,每人背上两根一起发射,真的能打出火力覆盖。
而现在这种一米二的火箭炮弹,射程能达到两千米。这种东西在历史上曾经也发挥过很大作用,朱翊钧很清楚记得当年自己的国家就曾吃过这个东西的亏。
最早,这种火箭炮弹是自己国家弄出来的,只不过后来传到了欧洲,在整个东亚范围内也传播很广泛。
眼光高的人自然是有的,那一次出现的眼光高的人就是一个印度人。
十八世纪英军侵入印度,一七九二年到一七九九年的第三、第四次迈索尔战役中,印度仿制改良的中国火箭对英军造成了大量伤亡。在战争结束后,英军将缴获的火箭带回国内,在伍尔维奇皇家兵工厂服役的炮兵上校威廉康格里以此发明了康格里夫火箭。
康格里夫火箭采用铁或铜制外壳、新型固体黑火药颗粒推进剂,拥有燃烧、爆炸等多种弹头。
火箭弹做成了!
由于康格里夫火箭的尺寸和弹头多种多样,所以很难有一个广泛的尺寸定义。大英百科全书的说法是:“康格里夫火箭重十四点五千克,箭体长一点零六米,直径零点一米,配有一根四点六米长的导向杆,射程一般为一千八百米以上。”
康格里夫火箭服役后,参加了1812年的莱比锡战役、美英战争和后来的两次鸦片战争。
在这两次鸦片战争当中,自己的国家就吃了这个玩意的大亏。因为经过几次改进以后,康格里夫火箭的射程已经能达到五千米了,不但打得远,而且威力大,对密集阵型的军队绝对会造成非常大的杀伤。
朱翊钧现在造出来的这种火箭炮,虽然射程还达不到五千米,但两千米是妥妥的,而且采用了多管连发的方式。
英国人造的那种东西不行,但是朱翊钧这个可以。英国人那种采用的是特别长的导向杆,原本一米多长的火箭弹加上导向杆能有五六米长,看起来就像是一个大号的窜天猴。朱翊钧自然不会采用这种原始且落后的稳定方式。
经过大明工匠们的不断研究和改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