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回到明朝做仁君 第252节(2 / 3)

加入书签

府的负责人是陈矩的干儿子王安。这些年,外务府发展非常快,人手已经遍布全国各地,主要以说书卖艺为主,招收了一大堆走江湖的人物;同时在各地创立堂口,搞起了情报买卖,每年不但赚很多钱,还能打听到很多情报。

在这方面,锦衣卫和东厂都比不了,这就让张诚心里面很难受了。

他这个东厂公公现在都没有这么大的力量。锦衣卫那边他就不关心了,反正锦衣卫也从来没有归他管过。朝廷上下谁不知道锦衣卫其实是张居正的人?

对于这件事,连皇帝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现在宫里面谁是权力最大的太监?

答案只有一个,陈矩。

他的一个干儿子掌握着内务府,一个干儿子掌握着外务府,权力大得没边了。

外务府就不说了,内务府也是让多少人眼馋的。

内务府负责的是皇庄,各地的皇庄名义上都归内务府管;丹药的售卖也归他们管,这几年他们凭借丹药就赚得盆满钵满。除此之外,他们还和勋贵勋戚拉上了关系。

在外面办事的时候,无论走到哪里,他们都有人迎接、有人奉承,想办什么事甚至只是一句话的事情,这种权势怎么能让张诚不嫉妒?

宫里面四大太监,应该以自己为首才对。

四大太监的说法是这两年才出现的,排名第一的就是陈矩,排名第二的是张诚。排名第三的是张扬,管着西郊的兵工厂、炼钢厂,还有兵仗局。

排在最后的这一位,看起来不起眼,但是谁都不敢小看。这个人叫做张鲸,他掌管着四卫营,是宫里面新晋崛起的人物,排名四大太监之末。

可是所有人都知道兵权有多重要,皇帝派这个张鲸掌管兵权,可见皇帝对这人的信任。

张鲸相对来说竞争比较小,陈矩才是自己最大的对手。

不知道谁传出来一句特别让人难受的话,“四大太监,三张不如一陈。”

四个大太监,三个姓张,但是你们三人加起来都不如一个姓陈的。

这话伤害性不大,侮辱性极强。

大明发展现状

张诚也知道这三张不如一陈很可能是别有用心的人拿来挑拨自己四个大太监之间关系的,但这话还是怎么听怎么难受。

这几年陈矩一直在宫外忙活着,离权力中心这么远自己都没有把他打倒。现在外务府的事要做完了,内务府那边的事也要做完了,陈矩要从外面回来了。等他回到京城之后,那自己还能打得过他?

张诚的心情一片灰暗,但他也不是一个服输之人。他有了一个想法:有些事,有些时候还是要认的。自己既然一个人不如他,那就想想别的办法。三张不如一陈,那就联合起来试试看。如果自己三个姓张的联合在一起,还不信就压不倒他!

想到这里,张诚的心情就好了不少。

等你回来,咱们比划比划!

朱翊钧对张诚的想法根本就不在意。

无论是内务府还是外务府,陈矩都只是负责筹建。比如内务府,朱翊钧不可能交给陈矩来管,这是要交出去的,自己已经选定了一个人。只不过现在还需要再做一场戏,才能把事办好。

这场戏要怎么做,朱翊钧暂时还没有想好,不过已经大致上有一个计划了。

“下一份。”朱翊钧缓缓的说道。

“是,陛下。”张诚点了点头,缓缓的拿起了另外一份密奏,照例检查了一番,恭恭敬敬的打开快速扫了一遍,说道:“陛下,这份奏疏是内务府上的。内务府上奏,今年的各地耕种计划已经完成,春耕开始之后,便可以在各地开始大规模的耕种了。”

闻言,朱翊钧的脸色严肃了起来。

春耕这事对朱翊钧来说其实是一件大事,粮食在这个时代永远是最主流的东西。因为粮食就是统治基础,其他的都不重要。只有在解决了老百姓的吃饭问题以后,才能去考虑其他的事。

而对于大明的百姓来说,能不能吃饱饭是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只有让他们吃饱饭,才能和他们谈其他的东西。人都要饿死了,唧唧歪歪有什么用?

随着这两年皇庄范围的不断增大、高产作物的不断推广,大明朝的百姓在吃饭问题上已经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了。除了有些地方闹灾、运输不便以外,基本不会出问题。

为了应对这问题,朱翊钧在各地的皇庄也建了很多的粮仓用来储存粮食。这十分重要,在后世,国家也有储备粮。

朱翊钧说道:“让他们好好干,不要搞出什么岔子来。你让东厂的人盯着点。”

闻言,张诚连忙躬身说道:“是,陛下,奴婢明白。”

朱翊钧把身子靠在了龙椅上,抬了抬手说道:“继续。”

“是,陛下。”张诚再一次答应了一声,又拿起一份密奏看过之后说道:“陛下,这份密奏是兵仗局上的。兵仗局兵工厂那边第一条步枪生产线已经建设完成了,他们准备开始试产。除此之外。兵工厂里面生产的火箭弹也已经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